分享到 更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017年10月30日   

报时表、音乐表、问表、自鸣表、响闹表等都是以声音为载体务求得到时间显示或提示作用的表款。常规意义上来看,佩戴者对此类表的需求远远没有其他大复杂表更有用处,但工艺性上不输于任何款式的同类型表绝对是藏家名单上最不可错过的款式。当然,双展上必买款式太多,以下各款是否真爱?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谁发明了问表回答谁发明了问表的时候,必须要搞清楚早期问表的发展脉络。其实问表诞生是因为人们要在半夜知道具体的时间并非易事,还没有普及怀表的年代要经历看不到时间的夜晚,有一枚可以不用点灯就能听到声音的表,那岂不是妙哉。十七世纪早期这样的课题就摆在了制表师面前,只不过当时受限于技术原因,昂贵的钟表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核心技艺,想要快速开发报时装置相当有难度。


回归机械本身,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话,容易发现童年记忆中能响的都是八音盒之类的机械玩具。有些淘气的孩子故意拆开后发现并不复杂,但是八音盒毕竟相较于手表大很多,大尺寸可以让零件模块化方便制造报时系统,如果倒退回几个世纪前,这是不敢想的事情。出于工作需要,一群来自日内瓦Saint-Gervais 的制表师请愿,要求领主下令La Tour de l'Ile 的教区代表在听到圣彼得教堂大钟的钟声时也敲钟一下,前者指示的正是标准子午线(刻于塔上)的弧线上正午的时间。公共用途的时钟出现在城市中心,作为最受瞩目的时间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时钟安装了报时机制,可以报出最接近小时的时间,而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报出最接近一刻钟的时间。人们休息时,大钟每隔一小时或一刻钟鸣钟报时可能会影响睡眠,于是,一个无须点蜡烛或开灯看时间的报时方法便应运而生。


1675 年, 英国制表师Edward Barlow、Daniel Quare 及Thomas Tompion 开发了用于刻问表的系统。当时还上演了一场闹剧,1687 年一场惊动英皇的争论激烈进行多日。钟表匠Edward Barlow(1636 年-1716 年)认为自己早在1676 年就发明了齿条式的报时机构(Rack Striking Mechanism)。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英国钟表匠Daniel Quare(1649 年-1724 年)也完善了两问打簧结构,制造出能够报出时刻的怀表。作为裁判的英皇最终支持后者获得了专利,原因在于Daniel Quare 的报时表使用起来更方便,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能够自动报出时刻,而前者的表需要分别启动报时与报刻装置才能够让表主知道时间。要知道,看着当下发明对于资助研究工作和酬劳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对于一般制表师而言有了专利就可能大赚一笔,也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包括如皇室或富商的赏识,所以这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1741 年,Antoine Thiout the Elder 在其制表论文中阐述了三问表的原理,首次制造出这种手表的可能是ThomasMudge(1715 年-1794 年)。之后,英国制表师Thomas Mudge发明了杠杆式擒纵机构,连同棘爪式擒纵机构在内,均属最重要的“自由式”擒纵机构。在“后退式”和“直进式”擒纵机构之外,它们构成了第三类擒纵机构。Thomas Mudge 还设计出了用于时差、万年历和三问表等的机械装置,这被后来学术界认可。


经典的三问表报时方式大体如下:启动其报时把手,先以比较低沉的声音报告小时数,然后以同样的音质双击报告刻数,最后以高音敲击报告分钟数,这样一次报时下来手表内的音簧经常会被敲击十几甚至几十次,这也是三问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三问表的数百个零件里,其核心部件是“分钟蜗形轮”,包含四个叶片,每个叶片具有14 级,可追踪每小时的分钟。但等一下,14×4 仅等于56 分钟,这是什么意思?好啦,答案并非什么不解之谜。每小时四次,而在每刻钟开始时将没有敲击报告分钟,因为在这四次里,每刻钟开始的第一分钟尚未走完。除分钟蜗形轮外还有另外两个蜗形轮,其功能类似于三问表的大脑。拥有四级的“刻钟蜗形轮”负责计算刻钟数,而拥有12 级的“小时蜗形轮”则负责计算小时数。正是这三个蜗形轮及其相关的齿条令三问表发出声音,让其实现分毫不差的准确报时。


让我们从头开始,当报时把手被触动以后,一个微小的杠杆就会触动小时蜗形轮,带动音锤敲击音簧。随着小时数从1 到12的不断移动,其齿条也追随时间的变化逐步前移,准确地认知目前正处于何时。报刻也是通过3 个双凸轮来感知,而第4 刻因为正逢整时不需要设置。虽然在机械原理上,报刻与报时的运行原理大体一样,但在敲击时必须让两个音锤快速敲击才能够让人分辨出来。报分是通过设置一种带有4 个弧形臂的星形零件来带动的,每个弧形臂上有14 个小齿,正代表了1 到14 分,第15 分因为正逢整刻而同样没有必要设置。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Thomas Mudge 被认为最有可能发明了三问表,这位制表师、学者、发明家,成功将多项发明用于制造机械零件与整表,一开始他着迷于擒纵装置,后来陆续开发出了包括三问表这样的整套机械装置。也就是说如果你拿着一枚机械三问表,观看它的机芯运作,你会惊奇的发现居然有那么多零件协同运转,每一下声响都有前人的功劳。


这几枚藏家大热款十九世纪后期与二十世纪初期,正值古老的怀表向着手表发展的转折时期,问表也向着小与薄的方向继续发展,这次来自瑞士,尤其是汝拉山谷的制表匠们成为了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力。凭借着他们的坚韧毅力,机芯零件的公差缩小到1/10 毫米的程度,同时带有三问功能的机芯直径缩小到20 毫米,厚度则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3 毫米,这样的成就不仅接近了手工制造的极限,而且让三问这种复杂功能表能够追随时代发展的节奏由怀表进入手表时代——1921 年由汝拉山谷制表学校的师生制造的一只三问表采用了直径为13.5 毫米的6 法分机芯,而比该机芯稍大的直径18.03 毫米(8 法分)的机芯甚至在多家厂商中都有使用,显示出在这方面技术的迅速普及。在制作问表方面,著名的爱彼(Audemars Piguet)显然有着先行之利。早在1885年,爱彼就制造出有着三问以及万年历功能的超级复杂怀表,其直径为31.5 毫米(即14 法分),被一个来自柏林的买家买下。爱彼又制造出了18.05 毫米(即8 法分)的问表机芯,可以装在非常小的表壳里。


1892 年,受一家瑞士公司委托,爱彼制造了一只13 法分的问表,并且在次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其3 时位置的滑动式按钮,可以非常顺畅地启动报时,而12 时与6 时位置的表耳上,搭配着皮表带,在当时是十分时尚的腕式手表。虽然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不少瑞士制表厂都能够制造类似爱彼这样的三问手表,但真正的问表依然不多,有人考证当时最先进的12 法分的腕式问表机芯制造成本大约是17 法分的怀表式问表机芯的两倍。因此,在当时的一系列著名制表商如HaasNeveux、C.H.Meylan 以及更加大名鼎鼎的日内瓦制表商江诗丹(Vacheron Constantin)、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往往根据客户的订单来生产,那些工厂自行制造的手表式问表则大多是展示表,流传至今的几乎都是博物馆级的精品。博物馆似乎听着太遥远,我们又不可能跑去只为看一枚三问表。不过买一枚倒是有可能,双展后爱彼、江诗丹顿和百达翡丽相继面世了几枚表,称得上是三问表中的尚品。爱彼拿出了很大诚意,推出一枚爱彼Jules Audemars 系列超级报时三问腕表。这枚表充分挖掘出了爱彼在报时领域的绝活,不但机薄且声域不错,单靠一枚手动上链机芯就可以达到音质上突破就很难做。


这枚小三针表款,设计承袭了Jules Audemars 一贯的优雅,同时也使用了桥板布局古典的机芯样式,配以72 小时动力、蓝色珐琅面盘等工艺,表款显然就是为了藏家准备。再来推荐一枚江诗丹顿Traditionnelle 传袭系列陀飞轮三问腕表。粉红金与铂金款分别搭配了粉红金或白金小时与分钟指针,偏置于表盘上部,为下半部分的陀飞轮装置预留了展现空间。陀飞轮框架采用江诗丹顿标志性的马耳他十字造型,采用手工抛光的陀飞轮横桥,仅这一个零件就需要耗费约11 小时的精心制作。2755 TMR 机芯镌刻日内瓦印记,体现了精密时计和美学设计的超高水平。结合了按需三问报时功能以及陀飞轮的同时,还具备小时、分钟以及位于陀飞轮框架上的小秒针显示。58 小时动力储存指示搭配经过传统黑色氧化处理的粉红金指针,被特别装载在表背而非表盘正面。透过透明蓝宝石水晶表底盖可以欣赏到由471 个零件和40 颗宝石组成的机芯,以及符合最严苛制表标准的手工装饰打磨工艺。


本文转载自《国际精表》杂志   9月刊

相关最新RECOMMEND

在线咨询
我的卡券
0
我的购物车
0
我的心愿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