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详解陀飞轮的复杂性之宝珀飞行陀飞轮

2018年06月12日   

陀飞轮(Tourbillon),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词语,是机械表三大复杂功能之一,而其他二项复杂功能则是万年历与三问,三者不相伯仲,但唯独陀飞轮更能展现机械的动态美感。故而取名为陀飞轮(Tourbillon),中文“陀飞轮”是对其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也有直译“特比龙”的),而Tourbillon这个法文词汇同样有“漩涡”之意,光它的姓名就已然完整诠释了这一传奇装置运转时的独到美学。

陀飞轮能将冰冷的机械呈现出动态美感的效果,其技术结构复杂性可想而知。让我们一起抽丝剥茧一探究竟。当然一贯的宗旨先从历史故事开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陀飞轮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的导火线是源于18世纪精确计时器时代的需求。在当时航海家们的主要仪器依赖于船上的航海钟。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上航行时只有通过航海钟才能足够准确地确定船只方位,这也是最早对时钟精确度提出要求的理由。 英国人John Harrison约翰·哈里森在1730和1759年间制作出的H1、H2和H3怀表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准确了,但仍不足以达到航海要求,于是他在改进原来设计后终于在1759年制作了直径13厘米重达1.45公斤的H4,在历经47天的海上航行误差只有39.2秒,从而赢得了十八世纪中叶那场航海计时霸主地位的较量获得二万英镑的大奖。

详解陀飞轮的复杂性之宝珀飞行陀飞轮

(英国邮票上的约翰哈里森及他的精确计时机构)

而之后又对钟表的更精确要求,不断出现了更多精准度的天文台擒纵机构,对于制表技术来说,改善走时准确度是永不停顿的话题,而像航海钟那样始终需要保持同一方位来保持精确度的机芯,地心吸引力是直接影响摆轮和游丝的主要因素。

(冲击式天文台擒纵机构,是一种自由式擒纵机构,最常用于航海天文钟,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精密钟表内也使用这种擒纵机构。)

而相对于航海钟来说,怀表面对的问题不仅限于此,这就导致了天才的制表师Abraham-Louis-Breguet 宝玑大师在1795年发明并在1801年取得专利的Rgulafeur Tourbillion陀飞轮。这是一种将整个擒纵调速装置安装于每分钟旋转一整圈的活动框架内。如此,所有误差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从而互相抵消。此外,摆轮轴在其宝石轴承中的接触点不断变化,可确保润滑效果更佳。

详解陀飞轮的复杂性之宝珀飞行陀飞轮

自此搭载宝玑的红宝石工字轮rubycylinder式擒纵陀飞轮结构,或者说“天文台陀飞轮”成为大多数精确怀表机芯的基础,同时也有一部分应用于航海钟上。但由于当时的“天文台陀飞轮”制作困难,因此在过去的二个世纪以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制做了数百枚。

而到了1892年由定居英国的丹麦籍制表师Bahne Bonniksen伯尼金森简化了旋转擒纵装置并取得专利,命名为卡罗索——Karrusel(即英文carrousel “旋转”的意思)。卡罗索使用了完全的英式杠杆擒纵装置,是将该擒纵系统、摆轮游丝系统及四轮都放在了一个圆盘上(框架内),三轮和框架下方的四轮轴齿相连,带动四轮转动,同时三轮连接着与框架固定在一起的框架轮,带动框架转动。所以我们看到,三轮的能量一方面传输给四轮,一方面传输给框架,这和陀飞轮完全不一样,而且四轮并不固定,陀飞轮的四轮是完全固定的。原本卡罗索的发明是想要制作出比陀飞轮结构更为简单的擒纵装置,但事与愿违,之后发现这项新发明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零件更为多样,因此在一小段时间的盛行后,便并未有更好的发展(这与英国制表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直到2008年,这一尘封已久的制表技艺在宝珀的支持下得以重见天日。

陀飞轮的精髓,是20世纪特定的天文台表和19世纪有限的大师之作的宝贵遗产, 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现代陀飞轮已经有了诸多进步并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除了解决地心引力带来的走时精准的问题,现代陀飞轮更是承载着展现高级制表领域最精湛技艺的重责。


您可以通过盛时手机版访问:详解陀飞轮的复杂性之宝珀飞行陀飞轮
在线咨询
我的卡券
0
我的购物车
0
我的心愿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