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更多

自制机芯 朗格 L901

2017年01月16日   

 

朗格始于1845年,经过百余年,在1990年复生以前,它跟很多钟表品牌一样,只有招牌还在,未必有人知道;但朗格创始人的后裔在1990年买回品牌,在积家IWC等表厂的协助下研发新机芯、重新安排制作流程,在德国格拉苏蒂再开生产线,以表迷不熟悉的德式高规格一举打下市场。除了它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很重要的一项武器就是自制机芯。

朗格机芯的命名原则很简单,第一码“L”,再来两码是机芯开始研发的年份,第四码是当年份的机芯排序,接着是小数点,其后一码则是这款机芯的第几种衍生款。本文主角L901,就是1990年开始研发的第一款机芯。上期预告时的L901.1是把L901的擒纵轮、擒纵叉换成硬化的白金制品,而两者的桥板以及摆轮桥板则以18K黄金打造,但零件尺寸完全相同,这枚机芯安装在朗格自认为最顶级的“1A”表款上,更有代表性。

 

自制机芯 朗格  L901

 

L901以365枚零件构成,用上了53颗宝石轴承,它几乎是“德系制表”的文艺复兴运动,举凡德国表传统上偏好的材料、工序、形式全部都用上了,但相信主要都基于“营销”的理由,而非“生产”的需求,设计图应该都由来自积家及IWC的专家负责。它的四分之三板设计、宝石轴承加K金套筒、鹅颈式微调、精密螺丝摆轮、重复组装、德国银机板、甚至完全不重叠的表盘显示功能,都带动了对自制机芯的想望。

像是“德国银”这个类似“愚人金”的机板材料,它是镍与铜的合金,也称为“白铜”根本没有银的成份,那是因为古代德国缺乏贵金属,所以用白色光泽的镍铜合金

代替;但它在制作机板上有优势,强度比黄铜高。像是四分之三板配置,其实是因为切割桥板不易,因此设计时务求切割动作最少就好,钻孔则比切割金属板容易许多。

 

自制机芯 朗格  L901

 

K金套筒与锁宝石轴承的螺丝只是预留零件制作与装配时的公差余裕;重复组装两次也是在零件不精密的时代确保产品可靠度而已。这一切都是制作技术不够发达时的产物;但在科技进步的现代,所有繁琐的制程,反而都成为营销的利器,成为表厂“注重细节” 的代表作。诚然,从现代生产观点来看,这些也都代表了生产资源的浪费,生产流程的复杂化,会让表附加许多“不一定必要”的成本,所以朗格表的价格居高不下,十分惊人;尤其在复杂功能表上,与其他品牌差价更大。

 

本文转载自《盛时》钟表杂志   第36期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线咨询
我的卡券
0
我的购物车
0
我的心愿单
0